從購買回來暫養14天的草魚中,選取540 尾健康草魚(初始體重:226.48±0.68 g/尾)隨機分入18 個網箱,隨機以3個網箱為一個處理,共6個處理。每個網箱為一個重復數。以不同添加量的蝎源性抗菌肽的試驗飼糧分別飼喂,蝎源性抗菌肽由深圳市圣西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如表1所示,處理1到6的蝎源性抗菌肽添加量分別為0.0、0.6、1.2、1.8、2.4、3.0mg/kg飼糧。
表1:試驗設計
蝎源性抗菌肽對生長中期草魚生產性能的影響
IsCT對生長草魚生產性能和腸道生長的影響見表2。與未添加組相比,隨著IsCT水平的升高到1.2mg/kg飼糧,末重(FBW)、增重百分比(PWG)、特異性增長率(SGR),采食量(FI),腸重(IW)均顯著升高(p<0.05)隨后均顯著降低(P<0.05)。飼料效率(FE)和腸長(IL)隨著IsCT水平的升高到1.2mg/kg飼糧而顯著升高(P<0.05),隨后逐漸降低。
另外,基礎日糧組的腸長指數(ILI)和腸體指數(ISI)與IsCT日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本次試驗各個處理組的存活率均為100%。
表2:飼糧IsCT對生長中期草魚生產性能和腸道生長的作用
腸道微生物屏障是維持動物腸道健康的重要屏障之一。蝎源性抗菌肽對生長中期草魚腸道微生物的影響見表3。
飼糧中添加蝎源性抗菌肽顯著降低生長中期草魚腸道有害菌大腸桿菌和嗜水氣單胞菌數量,在添加水平為12mg/kg達到最小值,之后逐漸上升,分別于2.4mg/kg與1.8mg/kg顯著上升(P<0.05)。
飼糧中添加蝎源性抗菌肽顯著增加腸道有益菌乳酸桿菌數量,在添加水平為1.2mg/kg時達到最大值,之后逐漸下降,于3.0mg/kg時下降顯著(P<0.05)。
這些結果表明,適宜水平的蝎源性抗菌肽改善了生長中期草魚腸道微生物平衡。
表3:蝎源性抗菌肽對生長中期草魚腸道微生物數量的影響
蝎源性抗菌肽對生長中期草魚腸道抗氧化能力的影響
腸道的健康很大程度上與腸道抗氧化能力有關蝎源性抗茵肽對生長中期草魚前腸、中腸和后腸氧化損傷和抗氧化能力的影響見表4、5、6。
--- 前 腸 ---
表4:蝎源性抗菌肽對生長中期草魚前腸腸氧化參數
脂質過氧化產物丙二醛(MDA)含量隨蝎源性抗菌肽水平的增加顯著降低,當蝎源性抗茵肽水平上升至12mg/kg時達到最小值,之后逐漸上升,于2.4mg/kg時上升顯著(P<0.05)。
蛋白質氧化損傷產物蛋白質羰基(PC)含量隨蝎源性抗菌肽水平的增加逐漸降低,當蝎源性抗菌肽水平上升至1.2mg/kg時達到最小值之后逐漸上升,當添加水平為3.0mg/kg時上升顯著(P<0.05)。
T-AOC含量隨蝎源性抗菌肽水平的增加逐漸增加,當蝎源性抗菌肽水平上升至1.2mg/kg時達到最大值,之后逐漸下降當添加水平為2.4mg/kg時下降顯著(P<0.05)。
CuZnSOD和MnSOD活力隨蝎源性抗菌肽水平的增加逐漸增加,當蝎源性抗菌肽水平上升至1.2mg/kg時達到最大值,之后活力逐漸下降,當添加水平為2.4mg/kg、3.0mg/kg時均下降顯著(P<005)。
CAT和GST活力隨蝎源性抗菌肽水平的增加顯著增加(P<0.05), 當蝎源性抗菌肽水平上升至1.2mg/kg時達到最大值,之后CAT逐漸下降當添加水平為2.4mg/kg時下降顯著,而 GST于1.8mg/kg顯著下降(P<0.05)。
GPx活力和GSH含量以及腸道蛋白(IPC)含量隨蝎源性抗菌肽水平的增加逐漸增加,當蝎源性抗菌肽水平上升至1.2mg/kg時達到最大值,之后顯著下降(P<0.05)。
--- 中 腸 ---
表5:蝎源性抗菌肽對生長中期草魚中腸腸氧化參數
MDA和PC含量隨蝎源性抗菌肽水平的增加顯著降低,當蝎源性抗菌肽水平上升至1.2mg/kg時達到最小值,之后逐漸上升,于2.4mg/kg時上升顯著(P<005)。
T-AOC含量隨蝎源性抗菌肽水平的增加逐漸增加,當蝎源性抗菌肽水平上升至1.2mg/kg時達到最大值,之后顯著下降(P<0.05)。
CuZnSOD和MnSOD 活力隨蝎源性抗茵肽水平的增加逐漸增加,當蝎源性抗菌肽水平上升至1.2mg/kg時達到最大值,之后活力逐漸下降,當添加水平為2.4mg/kg時下降顯著(P<0.05)。
CAT、GPx、GST活力和GSH含量隨蝎源性抗菌肽水平的增加顯著增加,當蝎源性抗菌肽水平上升至1.2mg/kg時達到最大值,之后顯著下降(P<0.05)。
中腸蛋白含量隨蝎源性抗菌肽水平的增加逐漸增加,當蝎源性抗菌肽水平上升至1.2mg/kg時達到最大值,之后逐漸下降,當添加水平為2.4mg/kg時下降顯著(P<0.05)。
--- 后 腸 ---
表6:蝎源性抗菌肽對生長中期草魚后腸腸氧化參數
MDA和PC含量隨蝎源性抗菌肽水平的增加顯著降低(P<0.05),當蝎源性抗菌肽水平上升至1.2mg/kg時達到最小值,之后逐漸上升,于2.4mg/kg時上升顯著(P<0.05)。
T-AOC含量隨蝎源性抗菌肽水平的增加逐漸增加,當蝎源性抗菌肽水平上升至1.2mg/kg時達到最大值,之后顯著下降(P<0.05)。
CuZnSOD和MnSOD活力隨蝎源性抗菌肽水平的增加逐漸增加,當蝎源性抗菌肽水平上升至1.2mg/kg時達到最大值,之后活力逐漸下降,當添加水平為 2.4 mg/kg時,下降顯著(P<0.05)。
CAT活力隨蝎源性抗菌肽水平的增加顯著增加,當蝎源性抗菌肽水平上升至1.2mg/kg時達到最大值,之后逐漸下降,當添加水平為2.4mg/kg時下降顯著(P<0.05)。
GPx、GST活力和GSH含量隨蝎源性抗菌肽水平的增加逐漸增加,當蝎源性抗菌肽水平上升至1.2mg/kg時達到最大值,之后顯著下降(P<0.05)。
后腸蛋白含量隨蝎源性抗菌肽水平的增加逐漸增加,當蝎源性抗茵肽水平上升至1.2mg/kg時達到最大值,之后逐漸下降當添加水平為3.0mg/kg時下降顯著(P<0.05)。
這此結果表明,蝎源性抗菌肽能通過提高草魚前、中、后腸中CuZnSOD等抗氧化酶活力以及非酶抗氧化物質GSH含量,降低自由基含量,抑制氧化損傷,提高了腸道的健康。
蝎源性抗菌肽對生長中期草魚腸炎抵抗能力的作用
抵抗腸炎病的能力能反映了腸道免疫功能,同時可用發病率的降低來反映疾病抵抗能力的增加。
蝎源性抗菌肽對生長中期草魚嗜水氣單胞菌攻毒后腸炎發病率的影響見圖1。
圖1:腸炎發病率
如圖1所示,與未添加組相比,飼糧蝎源性抗菌肽的添加水平為1.8mg/kg時腸炎發病率達到最低,之后隨著飼糧蝎源性抗菌肽水平的增加,腸炎發生率顯著增加(P<0.05)。
這些結果表明,適宜水平的蝎源性抗菌肽增強了生長中期草魚抵抗腸炎病的能力。
同時,由圖2可知,相比于未添加組和3.0mg/kg蝎源性抗菌肽添加組,1.8mg/kg添加組的腸道紅腫和充血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圖2:蝎源性抗菌肽對草魚腸道炎癥的影響(箭頭所示為腸道紅腫情況)
注:以上內容截取自期刊論文:《蝎源性抗菌肽對生長中期草魚的生產性能及腸道健康的調控作用》,該論文發表在ScienceDirect數據庫《Aquaculture》期刊上。
論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4848621002477